[事迹导语]
刘成鑫,大石桥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32年检察峥嵘,他胸怀全局,擦亮了检察工作最红的底色;他深耕一线,砥砺锻造了新时代的检察利剑;他倾情守护,春风化雨铸就了未检晴空。一个案例就是一张检察名片,一次救助就是一剂化解矛盾的检察妙方,一句誓言就是一生坚守的检察情怀。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人民检察官,在平凡的岗位上倾情诠释着司法温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定初心永做“党的儿女”
入党27年,刘成鑫时刻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检察官的职业责任,爱岗敬业、忠诚履职、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办案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方向没有偏差、行动没有温差、落实没有落差。
作为大石桥市检察院的机关党委书记,他带领全体党员同志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检察工作。他时时处处以“领头雁”的角色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把党建抓细抓长、把案件办准办好,创新推行“党建+业务”模式,设立党员检察官先锋岗,开设“残疾人绿色通道”“退役军人绿色通道”及“未成年人绿色通道”,助力“12309”检察服务中心的便民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3年跻身全省首批“清风辽宁政务窗口”。同时,组织全体检察人员定期开展“检察业务大讲堂”学习活动,打造“学习型检察机关”,激发检察队伍活力。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大石桥市人民检察院“刘成鑫”式检察官不断涌现,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持续优化,成绩突出,典型案例、事例被省委政法委期刊、《法治日报》《辽宁日报》《辽宁法治报》等国家、省级媒体报道30余次,个人连续六年获评营口市检察系统学习标兵。
作为基层检察官,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是刘成鑫的工作常态。他上班时间研究审核、协调处理其他同志办理的案件,中午休息、下班以后才办理自己承办的案件,办公室角落的方便面也成为了他加班的标配。在省委政法委“6.11”专案、营口地区首例涉“机动侦查权”案、新型违法药品“右美沙芬”案等重大案件的办理中,都有他的身影。2021年以来,他先后牵头办理审查逮捕、公诉、抗诉、刑事申诉等案件300余件,均达到案结事了人和,所办案件零瑕疵、零上访。

刘成鑫在办案中释法说理
参加检察工作32年,刘成鑫用累累成果积攒了等身荣誉,但近十年来,面对历次各级的评先评奖,他总是说:“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荣誉是年轻人工作的动力”,特别是在2022年,院党组从资历和工作成绩等各方面充分考量后,已准备推荐其为四级高级检察官人选,但他却主动向党组汇报并提交了放弃晋升的申请,全院上下得知后,无不感到诧异和不解,因为无论从任职年限、推荐要求,还是民主测评,他均是排名首位,但是他却说:“级别的晋升就意味着退休后薪资待遇上的提升,我内心深处并不是毫无波澜,而且我也知道这次放弃了,那么我退休前就没有机会再次晋升了。但是我又想,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院里这次晋升只有4个名额,现在又有三名临退休的老同志和一名援疆干部等待晋升,如果我晋升了,那他们中就会有人掉队,作为全院党龄最长的老同志,我把机会让给这些为党工作快一辈子和为新疆和谐稳定做出贡献的同志吧!”
几句真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刘成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变的高风亮节。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单一的看他为社会作出多少贡献;一名党员的先进,也不能光用为党工作时间来衡量,更多的是要在面对自身利益取舍时,能够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一如既往!刘成鑫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不变情怀,他让我们在灯红纷扰的当下,有了最新的“灯塔”。
立检为公抒写"人民名义”
在他走过的每个岗位,担任过的每个职务,了解他的人都说,刘成鑫是一个真诚豁达,有情有义的人,他也将这份质朴和本真融入到对群众百姓的理解、对身处困境群体的帮扶之中。在今年辽宁省检察院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办信‘百千万’工程”专项活动后,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阅群众信访函件。因为他深深理解信访群众的急难愁盼,他深知,上访的百姓大多数是因为遇到了不公平、不明白的难事,作为手持正义之剑的检察官,不仅要秉持公平正义,更要将司法的温度传递到每名群众。

刘成鑫在接访
2023年,在办理王某刑事申诉案中,被告人张某海驾驶已达到报废标准的重型载货专项作业车,将被害者王某撞成重伤。经大石桥市人民法院审理,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海有期徒刑一年。王某不服上述判决,以判决畸轻、量刑不当为由,多次由婆婆推着轮椅,到大石桥市检察院门前上访,在社会面造成较大影响。为彻底息诉息访,刘成鑫亲自包案,带领控申部门相关干警亲赴当事人家中了解案情。推开门,他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空旷的房子里摆放着少得可怜的家具,王某盖着被子躺在一个大通铺上。看到有客来访,婆婆放下正在喂饭的碗,起身接待。刘成鑫详细了解了王某的情况:王某丈夫正在服刑,儿子于十年前意外死亡,母亲多年前去世,父亲务农,公公在外打工,身受重伤、生活不能自理的王某,只能由婆婆一人照顾,家里欠下十几万的巨额债务。眼前的情景深深的触动了他,为彻底解决问题,同时考虑到王某行动不便且存在心理障碍,刘成鑫拟定了三个工作方案:一是带案下访。由于当事人法律常识匮乏,文化程度低,虽经释法说理,但当事人始终不理解,但他不厌其烦,先后三次主动登门,当事人被他的执着和真诚所感动,态度逐渐缓和,同意公开听证;二是上门听证。他邀请办案经验丰富的律师和资深退休检察官担任听证员,上门召开听证会。听证会前,他与听证员进行充分沟通,梳理该案的争议焦点和需要听证的问题。会中,刘成鑫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就案件事实认定、量刑标准、法律适用等方面向申诉人做出了详细的解答,王某最终彻底打开“心结”,决定撤回申诉;三是回访救助。虽息诉罢访,但他帮扶王某的脚步仍未停止,他带领控申部门为王某申请司法救助金三万元。同时,协调市多家单位采取多元帮扶措施,并为其募捐十几万元,用于后续治疗,解决了王某的后顾之忧。该案也是大石桥市人民检察院建院以来,首次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的案件。
今年2月,“三九”中最冷的一天,滴水成冰、哈气成霜。刘成鑫正快步走向单位,抬头发现一对老夫妻裹着一床漏出棉絮的被子,依偎在一辆四面透风的农用车上,拿着一个档案袋,茫然地望向检察院大门。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近两年经常到两级检察院上访的蚕农老尤夫妇。几年前,老尤夫妻俩将半生积蓄投资到黄土岭镇后仙峪村养蚕,因为老两口文化程度较低,轻信不良商户虚假宣传,购买到劣质蚕药,导致柞蚕大面积死亡,不仅全部积蓄损失一空,还背负了巨额的债务压力,但因关键性证据灭失,经两级院复议复核后,对农药售卖者作出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的决定。面对濒临绝境的生活境遇,老两口无奈的走上了上访之路。
在检察院门前,两人绝望的说:“我们兜里已经带着农药,如果今天得不到说法,我们两口子出门找个地方就自我了断,不给儿女和国家添麻烦了。”面对此情此景,刘成鑫将二人让到办公室,经过安抚,待两人情绪平稳后,迅速带领干警调阅公安、检察部门的相关卷宗。在了解基本案情后,他向受害者表示,一定给他们合理答复。送走两人后,他详细阅卷,并与公安机关研判案情,先后赴沈阳、鞍山岫岩等地,就原鉴定意见与省内8位相关领域专家论证。在此基础上,他约谈蚕药售卖者,但其心存侥幸,加之赔偿金额巨大,始终未达成一致。刘成鑫没有放弃,一想到“三九”天的那个早晨,老尤夫妇身披露絮棉被,无助的蜷缩在检察院门前的一幕,他立刻振奋精神,又多次约见销售方,明确告之:“你不要心存侥幸,你出售假蚕药的事虽然刑事上证据不足很难定罪,但是你不要忘了,我们还有民事检察部门,按现有证据如果运用于民事审判,你最终还是要赔偿被害人损失,你不要幻想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时,他将老尤家窘迫的生活状态照片一一展示给销售方,最终在强大的法律威慑和良心谴责下,销售方和老尤达成了和解,赔偿受害方老尤经济损失105万元。该案工作做法在省检察院《领导干部接访办信“百千万”工程专刊》首期刊发。
协议签订后,老尤来到刘成鑫办公室哽咽的说,“刘检,如果没有您帮忙,我们两口子已经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心意,等赔偿款取出后,我再好好感谢您!”刘成鑫语重心长的说:“老尤你不要多想,不要总觉得欠我的,我也是农民的孩子,案件能有今天的结果,我比你还高兴!现在放蚕还来得及,今年你可以放春秋两季蚕了,待秋蚕收茧后,我去你家里回访,你炒一盘蚕蛹,我和你一起庆祝丰收!”
简单的话语,不仅饱含着他对百姓特别是对困境群体的深情,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践行“人民检察为人民”的生动写照,更是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完美诠释。
这样的案例只是刘成鑫今年参与“百千万”工程以来接访化解的18个重点疑难信访案件中的一个简单缩影,正是有无数个“刘成鑫”式的检察官,我们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广大百姓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得到更多满足;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在无数个“刘成鑫”式检察官的努力下,“百千万”工程定会取得圆满收官,全面胜利!
用心用情呵护“少年的你”
在刘成鑫看来,从检32年,最大的收获不是挂在墙上的一面面锦旗和无数沉甸甸的奖牌、证书,而是看着那些经他帮教、救助的孩子们能重回人生正轨,不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被害人,他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挽救,真正的让“一个都不能少”照进现实。
2023年,在办理的一起舅爷多次强奸外孙女的恶性案件中,作案跨度长、被害人年龄小、智力低下、口供不稳定成为难点。刘成鑫也是一个5岁孩童的爷爷,未成年被害人的悲惨遭遇令他义愤填膺。但他稳定情绪,静下心来认真阅卷,因为他深知,道德的谴责不能代替法律的追究,为了还原案件的本来面貌,他拟定详细的审查方案,对案件中的疑点一一排除。庭审中,步步紧逼、环环相扣,让犯罪嫌疑人的辩解不攻自破,最终被告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案件终结,但他放心不下受伤的孩子,他了解到11岁的被害人王某某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创伤,终日沉默寡言、以泪洗面,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他主动联系市妇联,委托专门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为其申请了1万元的司法救助金。同时,主动协调民政、残联、教育等部门,为其办理了残疾证,减免了学费,让王某某走出阴影,重新走进校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该案被辽宁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收录并作为未成年人典型案例在辽宁卫视播报。
2024年10月,金某给刘成鑫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正在蹒跚学步,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但就在一年前,这个小姑娘还是一个仅出生三天就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口的弃婴。在女婴遗弃案移送到检察院后,面对嗷嗷待哺的婴儿,刘成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未来成长的完整和亲情的陪护。他决定亲自包案办理,通过对案件的深入调查,他了解到,犯罪嫌疑人经济条件很差,妻子无业,仅靠丈夫从事“快递小哥”维持家庭生活,加上夫妻二人年龄小,已有两个孩子后,自感三胎无法养育,因此一时糊涂犯下大错,案发被抓捕归案后,夫妻二人也是懊悔万分且悔罪表现良好。对此,在寻求惩治与保护的平衡中,也为了保障女婴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经刘成鑫审查决定对两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并建议适用缓刑,最终量刑建议被法院全部采纳。虽然案件审结,但他一直牵挂并担心着女婴的生活,在营口市人民检察院指导下,他协调营口、大连两地两级检察机关,为其争取了救助金、申请了第三胎补助、推动女婴一家纳入当地妇联救助名单、帮助女婴的奶奶在村里找到了稳定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该案的经验做法被营口检察机关开展的第四季“新时代检察故事汇——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首期展播,经验做法被《中国网》《中国法治网》刊发,编录为典型案例并由省院推荐至最高检。

刘成鑫在金某冉家中回访
多年来,在审查每起未成年案件后,他都会对共同办案的年轻同志说,检察官不仅是一个职业称谓,更担当着一种社会责任。检察官不仅要守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更应该让法律的温度温暖到每一名当事人,让正义之盾保护好每一名未成年人。
能文善武练就“六脉神剑”
在武侠的世界中,“六脉神剑”代表着武学的最高境界,是融汇了各种武功秘籍后的武学精髓。在刘成鑫的检察生涯中,历经了检察系统的所有部门,是全地区检察系统公认的“多面能手”。他常说,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刑罚这把双刃剑,就拿在我们检察官的手上。这把剑,必须拿好,因为它判公义、断生死,影响人的一生。而这把剑究竟如何才能拿好?他的回答是:十年磨一剑,砺出检察蓝!
早在2005年,刘成鑫就任反贪局预防科科长,在精心查办案件的同时,他更善于从办案中提炼问题、深入研究、反哺办案,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任职期间,他在中央及省级媒体发表理论文章50余篇,编撰的《法律监督》《反职务犯罪理论与实践》两本书在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了营口地区基层检察官著书立说第一人。

刘成鑫在带案下访办案
2000年,作为基层检察院业务骨干,刘成鑫被抽调参加轰动全国的 “10.18”慕马专案,在侦办中,面对犯罪嫌疑人的不配合,很多人都对突破案件产生畏难情绪。刘成鑫所在办案组敢接“最烫的山芋”,主动承担了最艰巨的预审突破任务。攻坚中,刘成鑫展现出了过人的干练与成熟,在他的努力下,短短两个月,案件便取得重大进展,犯罪嫌疑人沈阳市中法原院长贾某主动交代了贪污受贿及挪用公款等一系列违法违纪和犯罪事实,为后续侦破辽宁省原省长张某、省高院原院长田某违法犯罪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案成功查办后,荣获中纪委、国家监察部、最高检、辽宁省委集体一等功,刘成鑫个人记嘉奖。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刘成鑫牵头办理营口地区首例农村恶势力“马氏父子”犯罪案件,侦办中,他坚持“对黑恶势力一个也不放过”的理念,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正值盛夏,蚊虫肆虐,他白天顶烈日、战酷暑,一次次往返现场,走访群众,指导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还原案情真相。有一次夜晚取证时,刘成鑫与办案人员一起到鱼塘调查实际情况,低头时发现双臂都变成黑色了,用手一擦满是血迹,这时他才发现胳膊上早已密密麻麻落满了蚊子。经过百日奋战,最终,对马氏父子三名犯罪嫌疑人均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守护了一方百姓平安,稳固了农村基层政权。在案件侦办过程中,面对当事人亲友的说情,甚至丰厚的“金钱利诱”,他不为所动,秉公办案;庭审中,面对当事人亲属在庭下面对面喊出“谁都有出来的那天”的“威胁恐吓”,他平静的回答:“守护公平正义是我的职责,如果威逼恐吓就能吓退我,我就不配穿上这身制服”。
这就是刘成鑫,一个身怀正义、智慧和力量的人民检察官。他始终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在过往的3000余件案件中,他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和职业操守,将一件件复杂疑难的“骨头案”“钉子案”办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铁案,生动地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检察官的新形象。
从检32年,从小刘到老刘,刘成鑫凭着坚如磐石的政治品格、深厚扎实的业务功底、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受到领导们肯定,同志们拥护。虽然为检察工作的时间已进入倒计时,但他认为为党工作没有休止符,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要继续发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知重负重、苦干实干精神,把自己进一步历练成符合新时代要求、堪当时代重任的过硬检察人!